杨牧青:道儒佛三家文化明言
2016-07-17 11:05:51
  • 0
  • 5
  • 20
  • 0

杨牧青:道儒佛三家文化明言

注:上面这三位人的“像”,显然是以宗教形式的绘制法。

      按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儒释道三家主流文化应是“道儒佛”,非“儒释道”的称谓排序。“佛”应称“佛”,用“释”成为个体称谓。若以个体称谓依次推之,两千余年以来应该是“孔老释”的称谓,不是“儒道”整体加个体“释”的称谓。古人也知道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却不知为什么硬要将“佛”的整体当成一个个体的“释”来讲述呢?

       道是道,是道家,是道学,后来演变成为“宗教”形式的道教。

       儒是儒,是儒家,是儒学,大部分内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一直没有演变成为“宗教”的形式。但是,过去和当前的许多许多的君子儒人与民间信士们总想把这一门学说想搞成“宗教”的形式。

       佛是佛,是佛家,是佛学,由于印度当时的环境,不得不以学教并行的方式去生存、广大。

       老子:有人说老子这个人如何如何,其思想多么伟大伟大。就理儿来讲,老子确实是一位奇人,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可惜,老子的学说不能直接的应用到利国利民的大计中去,不像“孙子”那样可直接专用于军事。况且老子缺乏组织能力、政治策略和求其发达荣耀的本领(从他那么好的饱学之士才混得了个图书管理的“吏”就可印证这一点),且他的学说经“庄子”那个奇思妙想家的一折腾、一发挥,并与后来的“儒家学说”有冲突,南辕北辙,又加之后来的那个张道陵“天师”好好的“学术思想”不去研究、不去传播,为了五斗米却硬性的将阴阳五行、术数、巫医等揉进去搞了个“道教”,发扬广大至今也挤身不成为世界级的宗教位列。

      老子最伟大的发现不是“道”与“德”的问题,也不是“无为与道法自然”等问题,其实他是很清楚,关令尹让讲,他就说了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问题,谁如果能进了这个“门”,基本就能掌握“玄”的法则。至于“上善若水”“复归孩提之状”“大音希声”等都是小菜一碟了。

      当年,孔子问“礼”与他,他老人家讲了一些与孔子一心想着“仕”的状态不匹配的话,等于是不在一个量级上,弹琴给耳聋人听,所以有后来夫子叹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情状。老子究竟讲了什么?就是一个字一一“玄”!翻翻甲骨文字释义,查查说文解字,看看康熙字典等类字书就明白老子为什么要讲“玄”的问题。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物最厉害一一就是鬼谷子!

      孔夫子:这个“圣人”孔子一生分为三大阶段,早年求学再周游列国兜售他的观点,想谋个官差,延续宋国贵族的习气,结果不得志。中晚年为统治阶级再次立论言说,想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和重用,可惜又是前途无望,不得志。晚年想到当年问礼于老子的情景,猛悟自己大半生为权贵服务没捞到甜头“仕”的真正原因与错误之处。

      于是,认识到只有走向人民群众、深入老百姓中才能保住晚节,才能死后有所名留。因此他就以教育方式来布道传法,所以他在教育方面的伟大之处,主要是开了五个先河:

       一是开贫民教育的先河。把教育从宫廷转移到民间,给贫民教育权利,给贫民发展机会,给贫民上升通道。

       二是开民办教育先河。孔子的教育独立于体制之外,脱离了陈旧体制的桎梏,因而有幸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教育奏响了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强音。

       三是开素质教育先河。以《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涵盖了当代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部内涵,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平台和可能性。

       四是开因材施教的先河。孔门三千徒弟七十二贤人,各有个性,各有风采,各有精彩。谈孝道,谈理想,不设标准答案,不做优劣评价。全然没有制式教育的痕迹,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对本性的尊重,只有对个性的张扬。

       五是开有教无类的先河。孔子爱富甲一方的子贡,爱经常顶撞他的子路,爱“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甚至也爱“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孔子的教育,充满了无限的爱和期待。

      呵,后来被董仲舒这帮子奴才发现当年孔子提出的一些“愚民政策”可以保皇权,更可以维护既得利益阶层(贵族)。所以他们一起商量、鼓吹孔子如何如何的优秀。当时刘家皇帝一看,这有利于自家江山的统治,所以就“独尊儒术”,绵延以下至到宋"理学”的出现,孔子的木偶像作用才直接被铸造成功呵!如今许多人借民族复兴大作儒家儒学的道统观念,无非是想仿照封建社会的保护既得利益阶层罢了!

      释迦:关于当今汉、藏及大陆境外的佛教界各种杂乱现象与相关个人违背“国家意识”的言论,可不必多言,自会明晓。

      其实是释迦牟尼佛“正道”佛法的“法运有厄”罢了,末法时期,万魔作乱。因外缘外因等条件生起,致使"七识”毁乱"八识”,八识的“真如种子”不能转识成智,觉性圆满,得自在菩提。

       仔细对照现在的“佛教僧俗”两界,与佛祖说教的《阿含》《般若》《法华》《楞严》《无量》等经义“本真”相差十万八千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唐代禅宗“一花五叶”为止,正法法运的气数将尽,在“劫”难逃。所以自宋代至今,各种歪理邪说不断,各执佛事一端,尽走偏路,不归正途,斜道路上魔生魔!

       当年恒河岸畔,释迦王子从生老病死苦相入手,发现这个世界魔多佛少,所以用各种“教法”让人出迷入智,调动本真的八识“如来藏”,积善修身,养性启慧,以成佛境之圆满。可惜,大乘善法能明了者少,世俗多途,加之后世各朝“政意”介入,导致佛的伟大事业以“教相”盛行,真正的“学智相”时隐时现。

       细思之,从历史发展看,这也是因与果的关系!——丙申初伏头天杨牧青于京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